农业品牌:“长不大”的尴尬

    农产品一旦跨过标准化这道坎,便意味着由粗放经营进入到精细经营,一个更大的利润空间就此展开,这一点在工业化生产中已经证明。
    眼下正是南汇西甜瓜陆续上市的季节。在“绿妮”、“绿野”、“田博”、“田乐”等十几个西甜瓜品牌中,今年又多了一个以“滴水湖”为注册商标的品牌。
    注册一个商标并不难,难的是能否打响这个品牌。据不完全统计,本市农产品注册的品牌已有100多个。然而,能让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又有多少?“光明乳业”、“阿强蛋品”、“高榕蔬菜”、“上海鲜花港”、“海丰大米”、“爱森猪肉”……这些品牌在市场上越叫越响,但更多的农产品品牌面对的是“长不大”的尴尬。

  一、成长的烦恼

    组织化烦恼:与十几个西甜瓜品牌拼抢市场类似的是,本市水蜜桃品牌也一片“混战”。西甜瓜行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,一个地区的一个特色产业,却出现这么多品牌,这肯定是不理想的状态。但是,市场却迟迟没有完成大浪淘沙的过程。
    市场结盟,有助于造就区域性的农产品知名品牌。工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征,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高,社会化协作理念强。
    美国新奇士橙协会的成员几乎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、亚利桑那州60%-70%的果农户数,他们实行全球统一价,像在东南亚就只有一个价格。这种紧密型的市场结盟和不断改革,使他们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。
    标准化烦恼:许多市民都有这样的感慨,美国蛇果就能大小均匀,色泽红润,甜度相当,好像一个模子里长出来的。为什么我们的黄瓜、辣椒、番茄、桃子……却总是大小不一地出现在货架上?
    那些看似“标准件”的产品,正是借鉴了工业产品标准化的理念。“阿强蛋品”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分拣流水线,他们根据客户指定的规格,进行分级。而“爱森”则是将标准化分解到生产全过程,从统一供应猪种、统一配方饲料、统一养殖标准、统一防疫免疫,到统一屠宰加工、统一销售服务。
    市场化烦恼:一位西甜瓜公司老总抱怨,由于超市门槛太高,他们只好专做集团定购的高端市场,自动放弃大众消费市场;一位苦心经营蟹品牌的老总透露,尽管他们想在市区推出数十家连锁专卖店,但由于产品季节性太强、租房成本太高等而作罢。
    本市一些农产品品牌,常常“叫好不叫座”——品质口碑不错,但市场占有率却不高。品牌农产品销售链的缺陷,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充分显示出优势。面对市民对品牌农产品的消费需求,企业只有将产品送到市民“家门口”,才能将商机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利润。
    沪郊农企成长中的烦恼远不止这些:农产品营销方面人才面临匮乏困境,作为弱势产业遭遇融资困难,农产品物流“绿色通道”渴望建立……
  二、工业化的力量
    仔细剖析那些响当当的农业品牌,便会发现用工业化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的力量。
    陈良宇同志指出,“农产品市场化的核心是品牌。确保农产品安全,要用工业化的理念,形成农产品品牌。农产品安全一定要从源头抓起,一定要树立品牌,一以贯之抓它10年。”
     所谓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,就是在农业发展中导入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,让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之中,提高农业的科技化、标准化和规模化,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。
     工业化的一个鲜明特征是高科技。对于农业,高科技能改变传统“靠天吃饭”的被动。像国内拥有温室总量最大的花卉企业——上海鲜花港,以工厂化大棚和实验室“催花”技术,彻底淡化“季节”概念,实现了年生产种苗1亿株、鲜切花300万支、盆花50万盆的规模。高科技还能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,增加附加值。被国家定为“首批放心米”的海丰米业,通过对低温保鲜立筒粮库、抛光机、色选机的运用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免淘洗精米加工流水线的引进,使加工和储藏技术与国际接轨。
     将工业化的全程质量管理理念运用于农业领域,就产生了农业的标准化。它要求在农产品种、养、加、运、销的各个环节上根据一定的农艺(或工艺)标准操作。农产品一旦跨过标准化这道坎,便意味着由粗放经营进入到精细经营,一个更大的利润空间就此展开,这一点在工业化生产中已经证明。本市首家通过优质猪肉企业标准评审的上海农工商肉食品有限公司,对生猪从预检到冷链运输有18个环节的质量检验。
     工业化还意味着规模化。要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,就要像抓工业那样,注重提质降耗,讲求成本核算,在规模效益中实现利润的最大化。中国最大的蔬菜种植、加工、出口龙头企业——上海高榕食品有限公司,在全国不同纬度地区建立了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福建7个生产基地及加工中心,去年出口额超过3000万美元。当农业企业具有提供大规模专业订单的能力时,还有助于农业与现代商业的对接。
  三、有待探究的营销术
    工业生产的根本目的,是把产品卖出去,满足消费需求。农业品牌步入市场,同样要用工业营销理念完善自己的营销体系。
    农产品要做大,就必须培育名牌,只有名牌才有市场竞争力,才有产品信誉。“一只鼎”公司的成功,自然离不开它在生产工艺上的创新,研制出保持传统风味特点的无沙黄泥螺。尔后别出心裁地在电台上给黄泥螺打出“一只鼎”的广告,则更是先人一步。这一品牌既借用了“鼎”作为古代权威象征的意义,又嵌入了上海俚语“一只鼎”(最棒)内涵,令人过耳不忘。
     销售脱节,是制约农产品竞争力扩大的软肋。对于工业化理念中的“拓宽销售渠道,发展连锁超市、物流配送等”,都应该采用“拿来主义”。像“爱森”猪肉,2004年其销售网点已布于全市各大超市、卖场达240余家,销售收入11748.77万元,比2003年增长85.32%。同时入驻上海第一食品商店,在寸土寸金的南京东路卖起了猪肉,“爱森”品牌越做越大。在现代商业管理上尤为擅长的光明乳业,主张渠道全占策略,追求产品铺货率,并且重视终端陈列管理,在上海等重点城市的大卖场、连锁超市、便利店等终端都能见到光明酸奶。
    工业营销理念同样可以全面导入。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,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,并创造需求。“头窝鸡蛋”是传统概念中的“滋补品”。去年,上海南汇汇绿蛋品有限公司专门把“头窝鸡蛋”收集起来强势推出,结果供不应求。“头窝鸡蛋”的价格比普通鸡蛋翻了一倍多,一个点子,一年就可带来35万元的利润。他们还设想,“双黄鸡蛋”也可分选出来,蛋清、蛋白也可分开销售,蛋粉也有不小的市场空间。